(大河報)《眾品二十年》之二 開疆拓土:成長路,再追尋
發布日期:2013-04-01 來源:大河報
盡管眾品如今已成"氣候",但回頭去看最初的起點,就會發現,這一路,有多少艱辛,就有多少收獲;有多少風雨,就有多少彩虹。
"在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都有肉聯廠,長葛縣肉聯廠的排名還不靠前,但現在,從一個縣級市的國有肉聯廠成長、壯大發展到行業前幾名,眾品是唯一的一家,這個歷史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河南省肉類協會會長劉承信這樣評價。
□本報記者 萬軍偉 劉方 文圖
自然發展:創業基因奠定發展空間
對復雜難題的智慧化解,艱苦勤勞的創業心態,善于學習的本色心態,眾品在創業初期表現的特征,凸顯了支撐未來大發展的先天基因
1993年到1995年間,為眾品的自然發展階段,在自然發展階段,眾品解決了溫飽問題,生存問題。
1993年3月31日,從長葛食品公司分離出來的眾品的前身長葛縣肉聯廠掛牌成立。這家從縣食品公司分離出來的肉聯廠,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作坊式屠宰場。企業資產只有幾十噸積壓過期的凍牛肉,但留下來的債務卻比牛肉價值多;工廠設備只有一根木棒、一口鍋、一把尖刀和一桿秤,還有20多位老弱病殘的員工。唯一的技術人員是一名初中學歷的電工。
破落的廠區石子遍地,雜草叢生。上世紀50年代的破豬圈改造的職工宿舍幾乎成了賭場。這里,不僅債臺高筑,而且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叢生,是全縣綜合治理重點對象。
"長葛縣肉聯廠幾乎成了社會的棄兒。我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接到了各地法院的15張傳票。"談及往事,公司董事長朱獻福感慨地說。
在當時的發展過程中,公司的發展面臨著資金短缺、勞動力不足等諸多困難。眾品管理團隊所做的前兩件事是化解消極因素,凝聚人心,恢復信心。當時,董事長朱獻福拿出在畜牧局預借的三個月工資,雇了幾輛農用三輪車,把曾經在廠工作的員工一個一個、挨家挨戶請回來。
人回來了,沒錢仍舊干不成事。賣牛肉還處于兩難境地:不賣湊不來錢,賣了債權人每天就在門口等著。就這樣,一邊給債權人承諾保證,一邊上路推銷。沒有差旅費,大伙兒吃方便面,喝大碗茶,睡澡堂、地下室。
殺豬賣肉也要做出點名堂。當時的員工隊伍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殺豬,年終誰悶豬用壞的木棒最多誰當勞模。帶著這些困惑,眾品員工一邊外出學藝,一邊尋找市場。憑著誠信,他們的合作伙伴預付了20萬元資金,監督生產代加工產品。眾品用這筆資金建成了眾品第一條最原始、最簡易的生豬屠宰分割生產線。這就是眾品創業路上掘得的第一桶金。
自覺成長:制度架構支撐發展保障
專業化的執著投入和一次次面向市場的改制沖關,奠定了眾品與市場接軌的高效模式和制度安排
1996年,公司進入自覺發展階段,在自覺發展階段,眾品解決了資金的定位問題、品牌問題、體制問題、人力資源問題和管理手段問題。
眾品終于有了一條簡易的生豬屠宰分割生產線,而且,憑著過硬的產品質量贏得了客戶,有限的生產能力已經滿負荷生產。這時候是繼續擴大規模,還是多元化發展,成了發展定位問題的又一次選擇。在眾品的發展過程中,他們不斷嘗試,不斷挑戰,先后辦過冷飲廠,做過餃子,賣過飼料,盡管都賺錢,但后來都關了。
這使得眾品抉擇者明白這樣的道理:眾品還不具備多元化發展的條件,必須集中有限的資源做好一件事情。經過反復思考后,他們決定擴建生產線和冷庫。
于是開始了肉聯廠的擴建改造。面對當時滿眼商機和資源匱乏的巨大反差,朱獻福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擴建生產線、擴建冷庫。沒錢又想建,可沒錢怎么建?這時,眾品陷入了極度困惑之中。
經營管理團隊就靠著經營誠信撬開了利用社會資源的大門。董事長朱獻?;貞浾f,當誠信還是稀缺資源的年代,眾品的誠信打動了銀行,打動了經銷商,在資金缺口足以使工程下馬的時候,銀行伸手了,經銷商幫忙了,生產線最終建成了,而且很快發揮了效益,沿著這條路子,公司開始了最初的異地擴張,租賃鄢陵縣肉聯廠,開辦了眾品的第二個屠宰加工廠。
1997年7月,長葛縣肉聯廠改名眾品。由此,眾品的品牌建設之路開始起航。三人成"眾",寓意眾品以服務大眾為己任;三口為"品",寓意眾品的產品結構;眾品二字又取自古茶經。獨品得神,對品得趣,眾品得慧,寓意整合資源,聯盟合作的理念。在當時的思維構圖中,眾品既是生產食品的企業,又是培養人的場所,是一個廣泛的人群為廣泛的人群服務——這就是"眾品"最樸素的含義。
對外開拓市場,對內改變體制,三次股份制改造奠定了眾品的現代企業體制基礎。今天再問董事長、總經理誰大顯然是笑話,但在當年還有很多人真不知道董事長、總經理誰大的時候,眾品借助當時長葛是全國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的機會,開始進行股份制改造。1997年,眾品完成第一次股份制改造,通過全員持股,國有資產全部退出,企業由國有體制成為有限責任公司,初步形成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到了1999年,公司再次進行股份制改造,優化股權結構,將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發展到2005年以后,眾品瞄準國際資本市場第三次改變股本結構,最終成功在納斯達克登堂入室。
"在今天看來,一個土得掉渣的最傳統的行業,能夠問鼎納斯達克絕非偶然,因為早在10年前就開始了制度準備。"朱獻福說,"眾品從有限責任公司改為股份有限公司,再發展為國際化公眾公司,三部曲完成了國退民進、民退洋進的體制變革。"
在自覺發展階段,眾品就十分重視培養人才,因為地處縣城,因為是傳統行業,因為發展階段的問題,人力資源匱乏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最大瓶頸。在條件十分簡陋的情況下,眾品拿出了僅有的、最好的設施當作教室,就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培養了第一批專業管理團隊。并以開放、包容的企業文化理念,引進了許多專業化、職業化管理人員,憑借學習、開放的文化理念,通過內部深造、外部廣招,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用人環境,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石。
眾品董事長經常提到,眾品是時代的產物,更確切的是信息時代的產物。在自覺發展階段,眾品在長葛最早擁有了"大哥大"。從286年代開始到現在的ERP系統,眾品的信息系統幾乎伴隨了計算機更新換代的全部過程。
戰略升級:清晰航向鑄就現代產業格局
產品升級、產業升級、模式升級等一次次戰略突破,指引著眾品完成了現代產業格局的構建和安排
2000年,眾品進入戰略發展階段,在戰略發展階段,公司以產品升級提升品牌影響力,以"三產聯動"促進產業升級,實現了企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豐富產品結構,提高品牌影響力??v觀眾品產品歷史,公司的產品體系經歷了從簡單的屠宰分割產品到數十種的標準化冷鮮分割肉。目前,眾品擁有三大類產品體系,產品種類琳瑯滿目。既有數百種規格的標準化冷鮮肉,還有符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預制品、營養美味的低溫肉制品等。公司的主導產品果蔬產品系列已遠銷歐、美、日等。眾品食業園肉類綜合加工產業基地正在穩步推進,公司正加快利用豬副產品開發食品級和生化級系列產品的步伐,隨著公司產品結構的調整,產品將不斷豐富,進一步提升眾品品牌影響力。
打造全產業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眾品通過打造現代食品加工制造和冷鏈物流服務產業體系,逐步建立了安全、統一、高效、協同的全產業鏈體系,改變了過去的以加工制造業為主單一的產業結構。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涵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在上游,通過"六方合作模式",整合飼料廠、養殖場、種豬場、疫苗廠、金融、政策等資源,構建現代畜牧產業體系;在中游,通過"兩化融合",打造新興食品加工制造業產業體系;在下游,以制造業和服務業聯動為依托,建立現代物流服務產業體系。
2006年,眾品在河南現代產業體系規劃指導下,著手規劃大中原產業布局。歷經5年,先后在豫南駐馬店、豫北安陽、豫西洛陽、豫東商丘和總部許昌建成了集養殖、畜禽屠宰、肉制品及特色農產品加工制造、冷鏈物流于一體的綜合產業基地,形成了可以輻射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六省的大中原產業戰略布局。此外,通過復制大中原產業集群模式,在華北、華東、東北、西南建立產業集群(基地),年加工生豬能力超過1000萬頭,精深加工肉制品產能15萬噸/年。
眾品重點規劃建設了15個銷地生鮮物流配送中心和10個產地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物流服務和市場網絡覆蓋全國30個省份。
這一階段,公司的人力資源在數量上、質量上持續優化,從原有的數十人發展到今天的8000多人,形成了一支職業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管理團隊。而從2011年開始,公司主營收入已經突破百億元。